首页 > 红歌的力量 > 第14章 《在太行山上》

我的书架

第14章 《在太行山上》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八一军旗迎风扬,革命战歌多嘹亮。前仆后继为人民,人民军队忠于党。在阵阵战歌中,中华民族同仇敌忾,保家卫国;在阵阵战歌中,人民军队从无到有,百炼成钢;在阵阵战歌中,中国革命节节胜利,迎来解放;在阵阵战歌中,亿万人民齐心跟党走,打击侵略者,让社会主义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。革命战歌,句句都充满着前进的力量,曲曲都是红歌中的经典。

《在太行山上》

——献给敌后抗日军民的歌

八年抗战中,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,在最艰苦的环境中,坚持在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。歌曲《在太行山上》产生于抗战初期,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、乐观开朗的性格,歌曲既充满战斗性、现实性,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,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。

(一)

太行山,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,重峦叠嶂,地势险要,西有吕梁山,北有五台山,南临黄河,东接冀鲁平原,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。

1937年,“七-七”事变爆发后,毛泽东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,他指出:“整个华北战争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……”并指示在日寇深入山西时,以八路军的三个师,分别深入太行、吕梁、五台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,作为开展华北游击战争,坚持长期抗战的战略基地。

1938年4月初,日军以3万余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,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,吃掉八路军总部,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。在游击战思想的指导下,八路军129师避其锋芒,于1938年4月16日,在武乡县长乐村将钻进口袋阵的3千日军截为数段围而歼之,然后又乘胜追击,在高平县附近歼敌千余。此战役歼敌4千余人,收复十八座县城,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,巩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。

《在太行山上》是一首特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、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。1938年7月,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、桂涛声作词。

当时,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达武汉,这里被人们称之为“抗战中心”,应邀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持音乐工作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冼星海听桂涛声介绍了山西方面游击队的活动情况,他的心情十分激动,决心为在敌后坚持游击战的抗日军民写一首歌曲。冼星海在听述了战士讲述前线的战斗生活后,心驰神往,仿佛真的置身于抗日勇士之中,置身于游击战场,仿佛看到了“母亲叫儿打东洋,妻子送郎上战场”的感人场面。很快,冼星海就完成了这首《在太行山上》,发表时注明这是一首“献给太行山游击队的歌”。

◎ 词曲作者简介

词作者:桂涛声(1906~1982),原名桂独生,笔名涛声,云南沾益县人,回族,词作家。他一生追求光明和进步,追求中华民族振兴和解放,是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早期中共地下党员,闻名的爱国文艺战士。一生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、战斗性的抗日战歌,如《送棉衣》、《歌八百壮士》、《点后曲》、《在太行山上》等,其中尤以《在太行山上》最受欢迎,被广泛传唱,影响最大。

曲作者:冼星海,略(前文已介绍)。

《在太行山上》

红日照遍了东方,

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!

看吧!

千山万壑,铜壁铁墙,

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,

气焰千万丈,

听吧!

母亲叫儿打东洋!

妻子送郎上战场,

我们在太行山上,

我们在太行山上,

山高林又密, 兵强马又壮,

敌人从哪里进攻,

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,

敌人从哪里进攻,

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。

(二)

《在太行山上》是中国抗日歌曲的代表作之一。这首歌曲,为复二部曲式,由两部分组成。

第一部分歌颂太行山人民奋起抗战的伟大精神,气势宏大,虽然悲壮但是充满希望和自信。由两个乐段构成,前段抒情宽广,属小调色彩。乐曲开头部分“红日照遍了东方”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,恰似红日东升,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,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,营造出此起彼伏、一呼百应的气氛。后段转入平行大调,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,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。

第二部分描写活跃在太行山的子弟兵对敌斗争,乐观开朗,对战胜敌人充满自信。此部分为进行曲风格,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,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、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。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,“敌人从哪里进攻,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”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,形成高潮,最后结束在小调上,前后呼应、完整统一。

和当时单声部的抗战歌曲相比,歌曲《在太行山上》所采用的二声部合唱形式,增加了艺术魅力,更准确、更形象地表现了太行山上的抗日斗争。

(三)

《在太行山上》写成后,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,由张曙、林路、赵启海等唱出,听众大声喝彩,要求再唱,此后《在太行山上》传遍了全国,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,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、小孩子都会唱,到处都能听到“敌人从哪里进攻,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”的歌声。1938年拍摄的电影《太行风云》也选用这首歌作为插曲。

《在太行山上》以悠扬舒展而富有朝气的旋律,扎根在群众心里。作者把充满豪情的抒情旋律,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结合起来,使歌曲兼具战争时期的现实性和浪漫主义色彩,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肃然产生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,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。

如今,近70多年过去了,这首歌还在全国各地各阶层中广泛传唱着。
sitemap